合作(農耕、醫療與教育)

生機互動農法於1920年代早期在中歐開始發展,由奧地利哲學家同時也是社會改革者魯道夫.施泰納所提出; 目前全球已有47個國家超過35萬公畝的農地使用生機互動農法。施泰納也是當時有機運動的先驅者之一,生機互動農法也被視為地球上最先進並且最完整的農法。施泰納的洞察也帶動其他領域創新的運動,如教育(華德福學校),醫學,財務與社會治療等。
資料來源:三元生活實踐社文章

生機互動農法介紹 : 有機農業再進化 (threefoldliving.blogspot.com)

生機互動農法&人智學醫療

我們也邀請BD農夫進入日照中心做園藝輔療,這一代的長輩和土地、植物有很深的連結,失智的長輩是對現在的事物記不住,但對過去的記憶並沒有忘記,所以當他們看到農夫帶著植物來到現場是很開心的,也會勾起過去很多回憶,這也是一種懷舊輔療。除了植物可以讓長輩變得很有生命力外,農夫還會用植物的特性做成噴劑、藥膏,或做成食物、點心,例如:用迷迭香炊飯、做披薩,用芋頭做甜點,用當歸、紫草做紫雲膏⋯等。讓長輩的觸覺、視覺、嗅覺、味覺、概念覺⋯多重感官獲得滿足,藉此延緩長輩感官失能的速度,長輩的生活品質也會獲得大大的提升。

本處圖文摘自華德福教育運動聯盟專刊「用人智學全人的方式,照顧長輩身心靈的健康」/作者:顧哲銘(人智醫學醫師)

相關文章:

用人智學全人的方式照顧長輩身心靈的健康

全國第一家農會與醫師合作的長輩日間照顧中心

相關團體:

人智醫學家庭護理

財團法人謙信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

台灣人智學健康照護平台整合協會

生機互動農法&華德福教育

「校園割下來的草葉,如果就這樣丟棄了,是能量的浪費,再被焚化爐燒掉,則是雙重浪費!」「我們應讓能量進入正確的循環,正確的堆肥方式是不太會發臭的。」因為「所有的臭味,都是能量的浪費,我們需要透過正確的方式,收集這些發臭的能量,使其能轉化在堆肥(腐植質)裡。」這些腐植質,將成為再生的力量,一代一代,滋養了人,也滋養了大地,是共好的正向循環。

堆肥就是生命轉化過程的每日鍛鍊。「三年級這年將會進行一項很了不起的事情,就是為植物製藥。而這些植物的藥都是由三年級的學生收集全校的廚餘,把廚餘帶來堆肥區,大家一起工作後,再把廚餘變成植物的藥,把這些大家都不要的,轉變成照顧大地的藥方。所以,三年級每一位孩子都會是植物的製藥師。」孩子大喊著:「原來堆肥區是全校植物的製藥中心!」「哇!」

每一天,每一次,一年又一年,土地復育了,植物茁壯了,生態更為多元,人於是健康地成長了。就是這麼簡單又如此困難的工作,每日每日的基本鍛鍊,在時間裡圓熟,讓人滋養土,讓土滋養人。

本處圖文摘自華德福教育運動聯盟專刊2021.04/不只是課程的每日鍛鍊 — 堆肥
作者:江昌倫、葉子瑄(海聲華德福實驗教育機構教師)

相關文章:

台灣華德福教育運動聯盟專刊相關文章連結

相關團體:

台灣華德福教育運動聯盟

返回頂端